日本十大著名科学家人物评传范文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19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政府的,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鲁迅依然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鲁迅救的一只小鼠,并把它当做自己的墨猴)。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白兔!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保姆。本文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人物评传范文、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害死了自己的隐鼠,充满了憎恨和厌恶;而对于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却又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劳动妇女真诚的怀念。
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那可怜的悲惨处境。作品也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 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时期的思想习俗的批判和大人不为孩子着想的叹息。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而“公正的裁决在阴间”,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父亲的病被江湖庸医耽误,离世了,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 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学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日本十大著名科学家、正直、热情、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和人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与敬佩之情。
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辛亥后又倍受打击的遭遇,表现了对旧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推荐了十多本中外经典名著,鲁迅的《朝花夕拾》列居首位,其中所收录的十篇散文,有三篇都选入了语文教材,可见作品的价值魅力。鲁迅的文章,语言平实隽永,思想深刻冷峻,虽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对读者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巨大的价值。鲁迅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总会在我们迷茫、困窘、伤痛的时候,给予我们安慰、指引和力量。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重要作品集之一,也是他一生当中唯一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无常》《父亲的病》等十篇散文。《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讲的是鲁迅童年以及青年时期的生活和求学经历,由鲁迅于1926年写成。
鲁迅生于1881年,他在撰写这10篇文章时,正好45岁。不幸的是,10年后,鲁迅便去世了,这本《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步入人生的中晚年之际,回望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的作品,记述了他生命中比较重要的一些人、一些事和一些物。其实,每一个中国学生对鲁迅都不陌生,我们在教材的插图上看到的鲁迅总是一脸严肃、刚正威严的样子。但是在《朝花夕拾》这本书中,我们会发现,鲁迅小时候也是个抓过鸟、逮过兔子、养过萌宠、喂过蚂蚁的孩子,我们会感受到“横眉冷对”的鲁迅的另一面。
《朝花夕拾》叙述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所选的十篇文章,基本上是按照经事的年龄来排序的。《狗·猫·鼠》中,他回忆了自己养萌宠“隐鼠”的经历。他不喜欢猫,是因为“它的性情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猫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小时候的他对小动物的喜爱也不寻常,有他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深邃思考。
《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回想起家里的长工保姆阿长,虽然描述了她诸多的坏习惯,但她给鲁迅买来了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让鲁迅对她有了新的敬意,这本书也点燃了幼年鲁迅对知识的无穷渴望。中国自古推崇“百善孝为先”,但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却对封建孝道进行了深刻的批判,特别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故事,作者厌恶至极,批判辛辣。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爱玩的,在《五猖会》中,作者回忆了乡间看迎神赛会的经历,每当兴致正浓的时候,父亲却让他背诵《鉴略》,虽然他很痛苦地背出来了,但对父亲当时的教育方式十分不解。在《无常》中,作者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迎神赛会中看到的鬼神表演,那句“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让他印象最深。鲁迅祖父名叫周福清,字介孚,考取了进士,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鲁迅十三岁时,祖父考虑经济问题,试图帮人行贿当年的浙江主持乡试的正考官殷如璋,想从中收取中介费,结果事情败露,坐了八年牢,家境陡落。以上五篇文章描述的经历,是发生在家庭变故前。
家庭变故之后,鲁迅开始在三味书屋刻苦读书,父亲病重,鲁迅往返于药店和当铺之间,开始去铁路矿务学堂求学。但在国内的这段求学经历,让他感觉希望渺茫,周边都是“乌烟瘴气”,他决定东渡日本学医,可目睹了清朝留学生的麻木之后,鲁迅果断弃医从文,回国救亡。我们跟随鲁迅的文字,能够感受到一个思想深邃的逐梦青年的成长过程。
《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描述了鲁迅的成长轨迹。童年家境优越,生活幸福,有百草园的天真烂漫,有长妈妈的爱心陪伴,有寿镜吾先生的教导指引。直到祖父入狱,家道中落,父亲病死,少年鲁迅感受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从而萌生了外出求学的想法。青年鲁迅的求学之路从国内到日本再到国内,其中个人发展屡受挫折,抱负成空,故友早丧,但坚韧的鲁迅从未放弃,仍然坚持在路上。回顾这段人生经历,有烂漫纯粹,有生离死别,有思想挣扎,有人生无奈。鲁迅的成长之路,是那一段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缩影,这是一条艰辛而坎坷的路,然而鲁迅在这条路上印满了自己坚实的脚印。
鲁迅的文字,特别有力量,走近他的文字,就仿佛走近了那个刚正威严的,被誉为“民族魂”的偶像身边。翻开这本书,十篇文章,时时处处都有一些经典的语句。
如《狗·猫·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覆去了。漆黑的夜色,微凉的草席,瑟瑟的微风,还有那迷人的桂香,三言两语描述了一个深邃静谧的诗意氛围,让人深深沉醉。
《父亲的病》最后一部分,更是发人深省。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父亲!!!父亲!!!”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父亲在临走前,在衍太太的“强烈建议”下,“我”一直在喊着父亲,让父亲在弥留之际都难以安静从容。细致的刻画,传神的标点,最后的感慨都让人深思。药只能治病,不能医愚。
回忆性散文,是“今天的我重复昨天的故事”,为了表达叙事者此刻的思考和情感,在回忆往事的时候,必定会有所聚焦、放大,甚至会有些许的夸张,我们要循着这一规律,去理解,去换位思考。
十篇文章,内容不同,阅读节奏也有差异。对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文学性和思想性兼具的文章,要精细品读,慢慢寻味。对于《狗·猫·鼠》《无常》等文章,可以稍微加快节奏,其中有些暂时不太明白的内容,可以大胆跳过,学会整体把握和细节聚焦便可。
在通读之后,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一些专题探究,来整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向思维的更深处发展。如鲁迅笔下的那些人物,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等。著名学者王瑶先生这样评价过《朝花夕拾》:“在平静朴素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在简洁洗练的文笔中有深长的韵味。在为数不多的现代散文创作中,它的艺术成就是创造性的,并且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
吴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明代小说家。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汉族,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西游记》这部长篇神魔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取得真经,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是全书的引子部分,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西游记》一边安排孙悟空出场,交代清楚其出身、师承、能耐、性情;一边通过孙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绘四境界风貌,建立一个三维四境界立体思维活动空间。
三、十三至九十九回写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小白龙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得真经。
②性格:桀骜不驯、忠心耿耿、聪明幽默、爱憎分明、勇敢机智、争强好胜、重视承诺、嫉恶如仇、不怕困难、坚韧不拔、英勇无畏。
③本领:手持一根一万三千五百斤,能任意伸缩的如意金箍棒;有七十二般变化;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一双火眼金睛,能识破世间一切妖魔鬼怪;吃下无数蟠桃和各种仙丹练就而成金刚不坏之身。
④经典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车迟国斗法。一路上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大果,被释迦如来封为斗战胜佛。孙悟空那种不畏艰辛困苦的精神贯穿取经始末。
①身世:如来佛祖第二金蝉长老投胎。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③典型情节:三打白骨精;四圣试禅心;女儿国遇难。唐僧是如来佛祖的金蝉子转世投胎作状元陈光蕊之子,出家后法名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唐僧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士人气质的人物,恪守宗教信条和封建礼教,乃至迂腐顽固,而又胆小懦弱,而且常常误信谗言,颠倒是非,无理责骂和残忍地处罚为取经建立了巨大功勋的孙悟空。但同时也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在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中绝大多是对唐僧的考验,唐僧从来没有动摇过。
①身世:原是仙界天蓬元帅,因醉调嫦娥,被贬下凡,投错了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脸的模样。
②性格:贪吃好色,见识短浅、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胆小怕事、吃苦耐劳、忠勇善良、知错就改、淳朴憨厚。
④经典情节:四圣试禅心;三打白骨精;偷吃人参果;误入盘丝洞。猪八戒本是仙界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后因醉酒调戏嫦娥,被贬下凡,到人间投胎,却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曾占福陵山云栈洞为妖。自称“猪刚鬣”。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在去西天取经途中,他总是挥舞钉耙,与妖魔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而且他能够知错改错,淳朴憨厚。但他好吃懒做,见识短浅,一遇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又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因此常常当众出丑,成为惹人发笑的喜剧形象。
①身世:原是天庭中的卷帘大将,因失手打碎琉璃盏被贬下凡,盘踞在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唐僧途径流沙河时收为徒弟。
④经典情节:大战流沙河。沙悟净原为天宫玉皇大帝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危害一方,专吃过路人。后经观音点化,赐法号悟净,一心归佛,同八戒、悟空一同保护唐僧西天拜佛求取真经。沙僧外貌丑恶,但个性憨厚,忠心耿耿。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叛逆,也不像猪八戒那样好吃懒惰、贪恋女色,自他放弃妖怪的身份起,他就一心跟着唐僧,正直无私,任劳任怨,谨守佛门戒律,踏踏实实,谨守本分,最终,被如来佛祖封为南无金身罗汉。
《西游记》自问世以来,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明朝将其列为第一,这是一奇;它历经许多无名艺人几百年的酝酿,最后成书于吴承恩之手,这是二奇;唐贞观年间玄奘法师前往天竺取经,历时17载,途经100多个国家,取回650多部佛经的奇特壮举,与小说背景高度吻合,这是三奇;单就小说主题,就有“游戏说”“哲理说”“佛家降魔弘法说”“破心中贼说”“正统与正义说”“求放心说”等解读,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是四奇。
“孙悟空这个人才,是人,也是妖。说得难听点,他是个动物,是个兽类,但是这个猿猴跟人比较接近。他本身拥有正气,就是肯帮助唐僧经历七十二个不可言状的困难,一路前行,百折不回,受罪、受冤屈也不计较。有时候生气了,跑了,我不跟你了,但是后来还是回来,有感情。他有半个人性,半个妖性,正是正邪二者的组合。”
《西游记》的神魔世界中有众多身怀绝技的妖、神,孙悟空无疑是其中最具神奇色彩的一位。小说的前七回交代了他的前生:“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他无亲无故,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但他不安于现状,漂洋过海,求师问道,学成七十二变;后又吃蟠桃、饮御酒、盗仙丹,有了一副钢筋铁骨,并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炼就了一对火眼金睛。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要做与天地齐平的大圣(齐天大圣),这时,他已具备神性。后来,孙悟空随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他一路保护师父,凭一己之力了无数妖魔鬼怪。但他也屡遇劲敌,自知能力有限,便去往各处搬来救兵。在降妖除魔的过程中,孙悟空忠心耿耿、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展露无遗。如此看来,孙悟空也具备人性。
猪八戒这一形象很值得玩味。他原是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八万水兵,因醉酒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不想因错投猪胎,嘴脸与猪相似。可见,他亦神亦兽。他有憨厚淳朴、知错就改等优点,也有行动莽撞、好吃懒做、意志不坚定等缺点。从这点来看,他的性格中包含亦神亦人的特点。再说白骨精。她本是白虎岭上化为白骨的女尸,偶然采得天地灵气,习得化尸,成了有人形的妖。她想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三次使用奸计挑拨师徒关系,并成功骗过了唐僧。你看,白骨精其实就是“妖身人心”的典型代表。
你是否注意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在神魔的世界里,绝大多数妖、神都有人的特点。这是随意嫁接,还是刻意描摹?作者意在写妖、神,还是旨在写世人?
南怀瑾曾说“西方人翻译了《西游记》,只认为是中国的神话故事”,就连《美国大百科全书》也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把《西游记》当作神话小说是学界的共识。
毋庸置疑,神话小说的角色由神、妖组成,他们有超人类的力量,所做之事往往惊天动地。同学们也许读过《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搜神记》《封神榜》等神话小说,其中的神、妖有着非比寻常的魔力。神话小说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满足了人类战胜势力、征服自然万物的精神愿望。《西游记》亦是如此。唐僧师徒一路所遇不乏法力高强的妖魔,但邪不压正,这些奸邪可憎的妖魔最终总会被正义的一方,降妖除魔的故事结局总是充满皆大欢喜的色彩。
然而,北京大学教授、古代文学学者林庚却说:“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很显然,林庚认为《西游记》有浓重的童话气质。童话表面上是写给儿童看的,但它又何尝不是在警示?列宁曾说:“童话不只是儿童享用的食品。”
就拿红孩儿来说吧。他是牛魔王和铁扇公主之子,外号圣婴大王。他在火焰山修行三百年,练就了三昧真火的法术,能够口中吐火,鼻子喷烟,功力十分了得。但他本性凶恶、妖性缠身,听说吃唐僧肉能长生不老,就设下陷阱抓走唐僧。孙悟空也奈何不了他,只能请来观音菩萨相助。最终,红孩儿被观音降服,并收为门徒,得以修成正果。你看,这样的故事就散发着童话的气息,趣味性十足,还有很强的启发性和教育性:说明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宣扬了惩恶扬善的精神。
神话用妖、神的形象表达理想,童话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思考。神话表达人们对自然、世界的古朴认知,童话则包含世人对自然、世界的清醒理解。神话饱含敬畏之心,童话带有影射之意。你认为《西游记》是神话传说,还是童心之作?作者是在表达愿望,还是在隐喻诉说?
对此,鲁迅并不认同。他认为《西游记》“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我们先看书中的几个章回——
第三回:孙悟空到龙宫要宝日本十大著名科学家,又入幽冥界大打出手,把生死簿上猴属之类一概勾去——四海龙王百般献媚,阎罗王尽显无能的丑态
第十回:唐太宗魂游地府,特地带了魏徵的信送给判官,希望能讲讲“交情”,“方便一二”,送自己还阳——这一情节是否影射了现实社会中为达目的找关系、托人情的现象?
第七十九回:比丘国国丈要孙悟空变作的唐僧的“黑心”作药引,悟空“把腹皮剖开,那里头就骨都都的滚出一堆心来”——红心、白心、黄心、悭贪心、名利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这真是一幅绝妙的人性漫画!人心是复杂的,有善良纯洁,也有阴暗面,但不能有谋害他人的“黑心”。
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被糅合进故事中,形形色色的脸谱世相和可笑可怜的世态人情的面纱被轻轻撩开,让人在发笑的同时体会现实背后的真意。这或许正是鲁迅所说的“讽刺揶揄”之意。《西游记》里的幽默之语,看似信笔而书、玩世不恭,实则机锋百出、辛辣无比。
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志怪小说集《禹鼎志》,现已失传,唯一留下的就是其中的序。我们或许能从中了解吴承恩的创作理想: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①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昔禹受贡金②,写形魑魅③,欲使民违弗若。读兹编者,傥然④易虑,庶几哉有夏氏⑤之遗乎?国史非余敢议,野史氏其何让⑥焉。作《禹鼎志》。
吴承恩满腹才情却屡试不中,为人正直却遭诬入狱,这促使他创作志怪小说,以讽刺严酷的现实。年届半百的他一边以卖文为生,一边整合《西游记》,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凄凉离世。
《西游记》共一百回,故事很精彩,可探究之处实在太多,建议同学们对重点章回进行精读;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可以跳过烘托气氛的诗词、过分夸饰的描写和情节雷同的章节,进行跳读;开展微专题探究时人物评传范文,还可以使用对比式阅读日本十大著名科学家、检索性阅读等方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