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历史知识常识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21
内容:①分封,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以镇守疆土,拱卫王室。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万世传承历史知识常识,永掌政权。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职能: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务。三公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1)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1.建立: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统一,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2)深远: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统一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社会影响深远。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过于集中也带来了一些弊端。
1. 名称、职能: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内阁是皇权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权限:军机大臣品级不高,都由钦定。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制度发展到顶峰,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也得到巩固和发展。
1.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保障。
③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五口通商、割香港岛给英国、协定关税等,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3)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中断,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1)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不堪重负,不得不举借外债。
(3)为挽救危机,清政府开始进行军事改革;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各阶层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战争经过:1900年6月,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进而攻陷北京。于1901年9月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影响:是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抗日战争期间侵华日军烧杀淫掠,元恶不作,制造了、潘家峪惨案等无数惨案,犯下滔天罪行。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都于此。1856年,经过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2)它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并破天荒的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是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线农民起义在中的作用与局限 B
太平天国试图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地上天国”,最终却归于失败,这表明了它单纯依靠农民阶级来完成争取独立、富强等历史任务的局限性。近代中国社会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争取民族独立、建设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先进的阶级来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
⑥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辛亥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初步胜利:北京政府罢免了三个卖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中国第一次拒绝了由世界上几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制订的和约。
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是一场传播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新主义的曙光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
2 、一大内容: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党的奋斗目标,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
意义:一大宣告了中国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进入到新主义阶段。
B.意义:打响中国党武装反对反对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抗派的总方针。其核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坚决领导武装斗争,用枪杆子夺取政权,推动土地;发动农民,注意农动的突出作用。其二在斗争形式上不再依附,要开展独立的武装斗争。
A.意义: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的具体体现,回击了政策;扩大了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为红军的创建和土地奠定基础。
B.这条道路是正确的:因为它符合中国国情。“国情”的含义包括两层:其一中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二在城市力量强大。
(1)背景:日本大举侵华与中国领土、主权不断沦丧;国民政府坚持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利。
A. 背景:日本侵华深入侵占东北,逼近华北,民族危机加深;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A. 过程:七八宣言;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线日发表《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对《宣言》的谈话。
A. 中民的抗日战争(两个战场合作抗日):抗战全面展开后,形成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与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在初期正面战场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承受更大的压力,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主战场。两个战场同样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
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完全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为新主义胜利奠定基础;收回。
A. 背景:抗战胜利后两党提出各自主主张,中国面临光明与黑暗两个前途。重庆谈判是两党较量将理论付诸实践表现。
A. 千里跃进大别山:1947.6敌我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对转入战略进攻,刘邓千里跃
B.三大战役:到1948年秋,低我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人民解放军力量上开始占优势。三大战役胜利消灭军队精锐力量,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三大战役结束后,南京政府穷途末路,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南京政府总统。在李宗仁要求下,国共双方在北平和谈。最后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和谈破裂。
1.新主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中国新主义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B.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开创历史新;新主义胜利的标志; 进入人民当家作主时代;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C.内容:确立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人民权利和义务;规定社会主义和建设的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合作和协商制度 A
B. 基本内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和团结,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利。
C.确立过程和成果:《共同纲领》开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更明确规定----。五大省级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初具规模.
D.意义: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祖国统一和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对人的生命财产的侵犯;党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瘫痪,规章制度废弛,党组织遭到破坏;权力机关委员会建立不符合程序;人民代表大会和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案。
意义:1982年宪法颁布以及随后相继出台《选举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规,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B.意义:基层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的人民权利、进行建设、保障人民行使权利的重要举措;以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为核心的基层建设激发了广大人民热情,保障了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建设重大进展。
B.形成过程:1981年---叶剑英的“九条方针”;1982年12月—五届五次会议规定国家必要时设立特区,一国两制有了宪法保障;1984年---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荣与稳定。
表现:“三通”逐渐放宽;民间交往不断增多;两岸以民间团体对话形式,进行接触与会谈,并达成一个中国的原则;提出八项主张;十六大再次强调“一国两制”方案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1、 祖国统一必然促进中国的经济腾飞,进一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给中华民族复兴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 祖国统一的实现可以大大提升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历史知识常识,消除国外敌对势力利用问题制约中国发展的企图,给中华民族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①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②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②万隆会议:1955年,在万隆举行的亚非国际会议上,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了万隆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作用大为加强,中国的斗争得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70年代,中国在内政、外交上取得的成就,使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参加,许多重大的国际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
2.标志: 1971年第26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代表的提案,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发展变化,中美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共同要求。(美国的霸权地位面临着苏联的严峻挑战,长期敌视中国的政策也难以继续下去;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2) 标志:1972年9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定中日《联合声明》。它的签定,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一页。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的影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许多西方国家也纷纷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热潮。
1.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了亚太经合组织的健康发展。
2.中国积极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2)海岸曲折、岛屿密布、港湾众多,有利于韩海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希腊早期的对外殖民和后来的海外贸易,开阔了希腊人的眼界,从东方文明吸收先进文明成果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奠定了自己独特文明的基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