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类科普知识历史歌曲改编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21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
在中国和世界文明史上,黄河是一条孕育伟大文明的河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历史歌曲改编。古代文明主要诞生在大江大河流域。尼罗河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恒河文明和黄河文明都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诞生的,其文明发展史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灿烂辉煌的世界大河文明。黄河文明以其根源性、连续性、包容性等文化特质,成为中华文明的根脉和中华民族共享的根源性文化符号。
历史上,黄河曾是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心腹之患”。黄河所经之处,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和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区域,深刻改变了华北地区的自然面貌,给沿岸地区带来巨大水患灾害。黄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三大地形阶梯及三大自然地貌,以奔腾之势塑造着黄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歌曲改编,成为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习总在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在国家重大战略上明确了黄河的独特性以及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对于进一步强化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根源性文化符号意义重大。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但黄河源头很小,流量也不大,水量仅为长江水量的1/20,尽管如此,为什么还是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为宗,地位尊崇。从历史上看,《山海经·西山经》有“河出昆仑”之说。《尚书·禹贡》第一次在古代中国版图上定位了禹河故道的地理坐标,即“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磔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汉书·沟洫志》中进一步把黄河尊为百川之首:“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即黄河为“四渎之宗”。也就是说,黄河在中国境内“七大水系”中享有独特的历史地位。据《礼记·王制》,古代天子祭“五岳”与“四渎”等天下名山大川,黄河为帝王祭祀河水之首,这是古人对黄河因孕育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而给予的崇高地位。
黄河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传承和发展具有无可比拟的重大贡献。文明的诞生实质上是人类第一次技术,即农业的结果,农业使“游荡的人”变成“聚落的人”,发展出定居模式和复杂社会。黄河有着世界大河中最为伟大的塑造平原的能力,黄河泛滥所形成的黄河两岸及华北大型冲积扇平原,正是最适合农业的地方,为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地理基础。
在黄河流域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老官台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众多极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构成了中华文明最初的文化形态。黄河流域在起初孕育了整个华夏文明,在洛阳盆地的二里头遗址产生了“最早的中国”,即历史上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历史类科普知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上,黄河流域地区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带,自然条件优越,成为许多朝代“定都”的核心地区,包括夏、商、西周(成周洛邑)、东周、西汉(初期)、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北宋和金等20多个朝代。中国八大古都中,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五大古都位于黄河流域。这些都充分证明了黄河对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许多都是在黄河流域诞生和发展完善的。代表古代先进物质文明的农耕种植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灌溉工程、传统医药、彩陶瓷器等均率先在黄河流域高度发展,诞生在黄河流域的“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帝王传承制度与宗法制、用人制度与科举制、法律制度与伦理秩序体系等事关国家社会运转的各项制度均在黄河流域发展完善。“河图洛书”文化思维的生发、周易理论体系的形成、儒家思想的发生发展、道家文化经典的著述传播等大都发生在黄河流域,其精神文化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基本品格,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性格。诞生在黄河流域的《诗经》《易经》《尚书》《春秋》《礼》以及《论语》《墨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等元典,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对后世影响深远,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
黄河为中华民族奠定了深厚的根脉基础,黄河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根源性作用,是由黄河文化的文化基因决定的。在黄河流域形成发展的黄河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可以说,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主干和核心,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源和恢弘象征。
习总在庆祝中国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黄河文化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文明体系形成的发端和源头。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中,黄河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其不仅是流域文化,更是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黄河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彰显着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早期文明多元发展,以至于有“满天星斗”之说,但早期文明与黄河流域的夏商周王朝文明基本上是互为一体的,所以在“满天星斗”中,黄河文明始终处于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大一统观念,即尧舜禹时代族邦联盟一体观念、与夏商西周“复合制王朝国家”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与秦汉以来中央集权的国家形态相适应的大一统思想观念。这样的“大一统”历史歌曲改编,保障了国土一统、政令一统、文化向心和民族自信。司马迁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述了汉立之初的封爵誓词:“使黄河如带,泰山如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充分彰显了大一统国家的文化自信。
随着以黄河文化为内核的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历史歌曲改编、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古代先进技术、中华元典思想和文化艺术,通过经贸活动、文化交流、外交不断从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并走向全球,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唐宋时期,长安和汴梁是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黄河文化对推进世界文明进程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和作出的突出贡献,成为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
习总曾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来阐释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发展进程。他指出:“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需要指出的是,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枢纽区域,黄河文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
黄河流域处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互动的独特地理中枢,是推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熔炉,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重要的区域空间历史歌曲改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源自于以黄河流域华夏为中心的“五方之民”格局。这一格局的核心是中国乃至欧亚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迁徙、交流与融合。在黄河、长城和古代丝绸之路沿线,有着欧亚成熟、典型和庞大的农耕集团和游牧集团。由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区分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不断撞击、交流和融合,使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历史的高温区和中华文明的大熔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都以黄河文化为核心进行凝聚和发展,形成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黄河文化以兼蓄并融、博采众长的特性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展现着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积累传承了丰富的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黄河流域的交流融合,塑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重要时空场景,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总体格局,促成了崇尚“大一统”的社会主流意识,筑牢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
黄河文化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新时代深化国家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和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史类科普知识。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关键是要将其融入今天的文化创新和发展,融入当代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涵养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者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历史类科普知识、副主任。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号41971181)阶段性成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