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常识知识题库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6-06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分别与俄罗斯、蒙古国、哈萨克斯坦接壤。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总计24个县市)。全州总人口414.58万。有哈、汉、维、回、蒙、锡伯等47个民族,自治州有8个国家一类口岸。
伊犁是中国西部边陲的一个宝地。伊犁经济社会的发展,边疆的稳定,人民的幸福,一直为党和国家所关注。早在50年代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朱德、叶剑英、陈毅、贺龙等老一辈领导同志曾来伊犁视察;90年代以来,、、、、、、、等先后来伊视察工作。西部大开发,为伊犁带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仅2004年国家在伊犁基础设施的投资就达58个亿,相当于过去50年的投入。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伊犁各族人民走上共同发展和繁荣、和谐而富强的康庄大道。
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是我国哈萨克族聚居区,因此1954年建立了以三个地区为基础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001年,伊犁地区撤消合并到伊犁州),首府设在伊宁市。自治州的成立,标志着党的民族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州长均由哈萨克族干部担任,自治州历届代表的组成,各级政府机关干部的配备,始终对主体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给予了倾斜,使各族人民得到了当家做主的权利。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截止2004年底,全州有少数民族干部12012名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占干部总人数的43.3%;全州少数民族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59484名,占总数的58%。为了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繁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各级自治机关使用了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建立了民族语言文字机构,拥有少数民族的教育、出版、翻译、研究等部门和设施。党和人民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断发展和巩固民族大团结。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教育月”,大力开展“三个离不开”、“四个高度认同”和“五观”教育,并在学校实行“双语”教学,认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创建“双拥”和“三模”县市,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将民族团结推向深入,充分展示平等、团结、互助历史常识知识题库、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1)大水利。伊犁水利建设总投资40.9亿,南岸大渠投资20个亿,北岸大渠投资20亿元,两渠建成后新增灌溉面积314万亩,可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伊犁。
(2)大能源。伊犁水利建设电站装机容量达78万千瓦。伊犁州直电量将达100万千瓦,将是新疆最大的能源基地。
(3)大交通。交通投资将达到100个亿,投资60多亿元的精—伊—霍铁路是新疆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投资3.5亿元的伊犁河大桥是新疆第一大桥。即将开工的果子沟高架桥高200米,将是中国第一高架桥。那拉提机场是新疆第一个旅游专用支线机场。奎赛高速公路将于今年9月全线贯通,清霍、清伊高速公路也即将动工建设。“九路六桥”构成伊犁河谷大交通框架。
(4)大口岸。伊犁州有8个国家一类口岸。今年7月,中哈两国签约决定在霍尔果斯口岸建设中哈边境经济合作中心。
(5)大石化。国家将投资270亿元在独山子建成1000万吨炼油厂和100万吨乙烯加工厂,将建成独山子—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的输油管道。
(7)2004年,伊犁州党委工作会议提出“工业富州、牧业大州、旅游名州、外贸强州”的奋斗目标,加快跨入全疆发展快车道。
工业富州:50年来,伊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纺织、制糖、制革、乳品、食品、饮料、卷烟、煤炭、黄金、电力、建材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州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102.26%,利税4.84亿元,利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6家。钢铁、煤电煤化工、矿业、有色金属、高载能产业,已成为拉动工业增长和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四方糖业、天一亚麻、伊力特、乌苏啤酒、新疆卷烟、肖尔布拉克、阿希金矿、新天国际、卡森皮革、金鹰亚麻等一大批有知名度和品牌的龙头企业,成为伊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牧业大州:伊犁有草原面积5200万亩,2004年全州牲畜总存栏数为1465.5万头(只)。2004年州直总牲畜存栏633.14万头(只)。
旅游名州: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那拉提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夏牧场,唐布拉草原有百里画卷长廊之称,库尔德宁草原风光旖旎,恰西、喀拉峻草原让人流连往返。还有果子沟大峡谷、有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诞生地可克达拉等20多个旅游景区。
外贸强州:依托中哈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中心和伊犁8个国家级一类口岸,吸引客商投资,发展贸易、兴办工业。目前已有60亿元投资意向历史常识知识题库。
伊犁州成立50年来,各族人民在州党委和州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
国内生产总值:2004年全州达到319.34亿元,比1954年增长37.9倍,年均递增7.6%。其中州直属县市达136.81亿元,比1954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7.3%。2004年,全州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为33.19∶32.01∶34.8,与1954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下降26.25个百分点,全部转化为第二、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第二、三产业持续增长,产业结构正逐步向以三产为主导型转变。
农业总产值:2004年全州138.83亿元,比1954年增长12.4倍,年均递增5.4%。其中州直属县市达60.34亿元,比1954年增长12.6倍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年均递增5.5%。从农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看,种植业比重不断减小,畜牧业、渔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2004年,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53.6%、2.3%、41.1%、0.8%,与1990年相比,种植业下降8.4个百分点,牧业上升5.7个百分点,种植业内部大宗农作物调整力度较大,无公害蔬莱等优质农产品开发进程加快。2004年全州牲畜存栏达1465.5万头,比1954年增加1158.8万头。油料、甜菜、牛奶产量均居全疆首位,粮食及其他主要畜产品产量也在全疆前列,真正成为全疆的粮、油、畜产品和糖料基地。
工业增加值:2004年全州完成工业增加值52.08亿元,比1954年增长136.5倍,年均递增10.3%。其中州直属县市达22.78亿元。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工业中林木采伐业逐渐萎缩,酿酒、制糖、食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全州生产的糖、饮料酒、木材等产品均居全疆前列。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投资结构更趋合理。50年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6.03亿元。快捷的通迅、方便的公路、航空通道,拉近了伊犁与全国的距离。
交通运输:全州的公路建设得到长足的发展,全州公路网规模进一步扩大,通车里程达2.5万公里(1954年为1590公里),214个乡镇全部通了公路。2004年全州全社会完成客运量5666万人,完成货运量2683万吨,分别比1980年增长31.2倍和35.2倍。
邮电通信:已建成包括光纤、数字微波、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字通信、公众多媒体信息并存的大容量、高速率、安全可靠的公用电信网。并建成了业务种类齐全、网点密布的公用邮政网。2004年全州固定电线部/百人,移动电线部/百人。邮电通信业成为全州基础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对外贸易:2004年全州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1.21亿美元,比1989年增长420倍,年均增长49.6%。
旅游设施建设升级:近几年来建成上规模旅游景区30余个,在全国景区评定中,有十几个景区达到国家1A和4A景区标准,在新疆旅游业中名列前茅。2004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5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9.67亿元。成为自治州新兴产业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档次进一步提高,城市人民生活向小康迈进。2004年,全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53元,比1981年增长18.2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285元,比1954年增长59.8倍,年均增长8.7%。居民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恩格尔系数(食品消费比重)逐年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提高。2004年全州居民食品类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3%。全州市场物价保持较低水平,市场供给充足,品种丰富,消费者选择空间极大增加。2004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3.3亿元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录,比1954年增长60倍,年均递增8.6%。城乡居民居住面积不断扩大,生活环境持续改善。2004年全州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8.8平方米,农村达17.03平方米。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2004年,全州各类普通学校在校生67.34万人,小学入学率99.13%,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91.8%。中等职业教育和教育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育均得到较快发展。
就业局势稳定:2004年,全州从业人员规模达到145.28万人,比1989年增加39.4万人。其中州直属县市83.76万人,比1978年增加49.24万人。再就业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城镇登记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仅2004年,全州通过实施再就业工程帮助16023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95%,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控制在3.6%左右。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成就卓著。2004年全州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92%。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了实际性步伐,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体育事业不断前进,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人口增长得到控制。全州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54年的16.4‰降低到2004年的10.99‰,其中州直属县市由1954年的20.58‰降低到2004年的12.29‰,有效的缓解了人口过多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压力,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伊犁州党委宣传部供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