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人物的歌曲一生必读的历史书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2-18
张舜徽这本《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分通论-校读古代史籍的基本条件、分论-关于校书和读书、附论-辨伪和辑佚三部分,这是目前同类著作中写的最周到又最深入浅出的一部,特别适合初学。在我看来,本书超出同类著作的地方是通论部分,即不仅把版本目录校勘融合为广义校雠学,也把文字语言学部分也纳入进来,打通学科间的隔阂。脱水版,我的意思是纯干货,张先生在《广校雠略》再版自序中说:近岁撰述《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一书,亦摘取此中言校勘辨伪辑佚诸篇之义一生必读的历史书,为敷论之,顾未及全书四之一也,今二书仍可并行焉。
说明:杜泽逊这本《文献学概要》超出同类著作的地方,在我看来,是体例编排,即按照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文献目录、文献的辑佚与辨伪的顺序把文献学涉及的各个方面整合在一起,包括类书与丛书、地方志与家谱、总集与别集、出土文献概述关于历史人物的歌曲、敦煌文献概述。缺点是写的比较干涩,最好配合杜泽逊的文献学课程来读,课上讲的侧重他的研究心得。
张舜徽的《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献学的内涵,而杜泽逊的《文献学概要》有助于我们把握文献学的外延。我这个答案,就是围绕张先生的内涵和杜先生的外延展开的。
说明: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我读着很通透。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把我国古代语言学的研究,各种字书、各种韵书它们的好坏优劣,写的明明白白。齐佩瑢《训诂学概论》写的比陆宗达《训诂简论》要好,字体,其实是书体,启功的《古代字体论稿》短小精悍,嫌短可看《论书绝句》,嫌难,可看朱天曙《中国书法史》。
说明:吕思勉《章句论》是一篇长文,也可说是一本小书,主要是辨析章句的含义,其实这涉及到古书体例一生必读的历史书,以下2-4则更为具体地讲解古书句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推荐许威汉评注本,杨树达的两本书则是在俞的基础上写的,因为不满俞书,把文言中的修辞现象专门写出来是其特有的贡献,徐仁甫的《古书属读研究》则是不满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而写的,因为杨树达的书只要交代正读,没有说误读,所以此书不仅写正读,还重点写误读。《古书引语研究》也是在吕思勉、俞樾、杨树达的基础山对古书引用部分的专门研究。
说明:我们现在说的古书,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档案的文书,二是作为典籍的古书,因此,篇章部分既包括今天我们理解的篇章,也包括今天我们理解的书。这里重点列的是关于篇章体例,也就是古书体例方面的著作,余嘉锡《古书通例》是经典之作,李零的书,一方面是通过出土材料证明余嘉锡的论断,一方面是介绍简帛古书。至于篇章所属的文体,如辞、赋、诗、骈文、散文、八股等等可以看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此外如传、注、义疏等体,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一书,有简要介绍。
说明:载体就是承载书籍的方式,钱存训《书于竹帛》重点讲印刷术兴起之前的书本承载方式,张秀民《中国印刷史》则主要讲印刷术下的书籍生产,苏精《铸以代刻》将书籍生产方式在近代的变化。在印刷史产生之前和之后,金石学都是一个重要门类,朱剑心这本书,我读着挺好,黄永年说写的不好,我不赞同,黄永年曾推崇《语石》(之前有韩锐校注本,最近有姚文昌点校本)。其实,手抄本也值得研究,我还没找到比较好的通论著作关于历史人物的歌曲,晚近以来名人的手稿、书信、信札,也勉强可以算,郑逸梅《尺牍丛线-收藏: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王欣夫笺正)
类书和丛书,总集与别集,都可以算成是文献流传的形式,类书和丛书的区别在于,类书把原书打散关于历史人物的歌曲,按照一定编排法则重新安放,丛书则是以整书存在。胡道静《中国古代的类书》是按照时间顺序写,写的很详细,原书是十二章,现在看到的版本只有六章,后六章的部分亡佚了,不过收在《胡道静文集-古籍整理》的文章,其中有几篇与亡佚六章有关,可以补充着看,分别是:元至顺刊本《事林广记》解题、《三才广志》叙录和《古今图书集成》的情况、特点及其作用。张涤华《类书流别》是按专题写的,分为义界、缘起、体制、盛衰、利病、存佚六章。丛书,可看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相关部分,详细的可看《中国丛书综录》。
古籍版本,按照黄永年的定义,即是我国汉文古籍通行雕版印刷以来的版本,叶德辉《书林清话》,黄永年认为没有提炼出规律性认识,拿来讲版本学不够格,我的看法正好相反,《书林清话》写的比较散,也比较好玩,黄永年《古籍版本学》侧重将版本历史和版本目录两个方面,正好可以补叶德辉的散,二者可互补。同时,黄永年由于只侧重讲这两部分,对于雕版印刷的装帧、雕版印刷的起源和发展等方面只是顺带,所以,可以用李致忠《古籍版本鉴定》补充。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写的最为切要,但比较难读,所谓目录,其实分为三个部分,一种是只记书名,一种是记书名和篇章,一种是记书名和篇章然后作出评价。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写的更为充实,包括的方面也多,但更注重分类。他在结论中说,传统目录重分类而轻编目,有解题而无引得,指出了弱点,引得就是索引。
胡朴安《校雠学》写的简洁明白,分校雠历史和校雠方法两大部分,江辛眉的《校雠蒙拾》虽然是给初学者写的,但是用骈体写的,比较短,向宗鲁的《校雠学》干货最多,也最难关于历史人物的歌曲,他也是用骈体写的,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侧重应用,简洁明了。
补充:关于文献的流通,除了书商贩卖之外,还有不同的翻译,比如汉文西传,西学引入,佛经翻译,还有国内各民族语言的转换,汉文翻译成契丹文、满文,鲜卑文翻译成汉文等等,还有域外汉籍,可参看张伯伟《域外汉籍研究入门》,文献流通涉及的方面太多,恕难兼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