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书历史冷知识网站历史知识大全初三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1-21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数量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
概况: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二千七百多千米;三点:中心洛阳、北端涿郡、南端余杭;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hán)沟、江南河;五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评价:①(积极)是古代最长的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②(消极)劳民伤财,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①上: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效果: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清明;③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生产;④生产工具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手工业:①纺织业:蜀锦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冠于全国;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南青北白)、闻名中外的唐三彩。
长安:既是当时中国、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布局规整,东西对称,市坊分离,国际都会。)
①杂居、通婚;②少数民族在朝廷中担任官职;③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④击败东、西突厥,设置机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⑤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⑥会盟(唐蕃会盟碑)
①经济繁荣;②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③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④开放的对外政策,注意吸收外国先进文化。
遣唐使;目的: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意义:遣唐使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历法、天文、典籍、文字、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贡献:①在日本传授佛经;②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③在日本主持修建唐招提寺。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①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朝鲜音乐传入中国。②新罗模仿唐朝建立制度、科举制;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玄奘;唐太宗贞观年间;贡献: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②口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原因:①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对各国具有吸引力;②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周边国家重视与唐朝的交往;④对外交通发达。
原因:①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日益;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③各地节度使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④边将安禄山兼任三地节度使,逐渐扩张势力。
黄巢起义;背景: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越来越严重,中央无力控制;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连年灾荒
①北方政权更迭,动荡不安;②南方相对安定;③虽然政权分立,但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②人才和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③统治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勤政爱民。
收其精兵——加强兵权: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控制对军队调动;③经常调换将领(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稍夺齐权——加强行政权:中央:削弱相权(设副宰相、设多重机构)地方:①派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②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表现:增加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影响:①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历史知识大全初三。
积极: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①辽太宗时——占燕云十六州;②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③宋太宗时——从进攻到防御;④宋真宗时期——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评价:一方面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议和使辽宋之间保持长期的和平,边境人民生活相对安定,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有和有战,和是主流;②对中华民族来说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①北方人南迁带去先进技术和劳动力——主要原因;②南方战乱较少;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
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苏湖(常)熟,天下足”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推广复种技术,新工具秧马。
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①五大名窑②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③南宋时,江南地区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①开封和杭州,打破空间(坊、市)和时间(早市、夜市)的限制;②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③乡镇形成草市。
1279年 ;意义:①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割据局面;②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王朝;④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交融;⑤有利于加强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
①二者并不矛盾,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②元朝的统一具有进步性,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局面;③文天祥抗元具有正义性,抗元失败后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的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
——由宣政院直接管辖。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①北宋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南宋临安的文化娱乐更为发达。
②戏剧表演——杂剧,形成于宋代,在元兴盛起来,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隋唐时期;北宋;毕昇;意义:①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②降低了制书成本,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传播。
司南;指南针;北宋末年;阿拉伯人;意义:①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②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唐朝;阿拉伯人;意义:①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转变;②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①经济的繁荣为科技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②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元朝完成全国的统一,社会相对安定;③民族交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④对外交往吸收了外国的先进科技;⑤对前代的文化成就的继承与创新。
海上交通:宋朝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影响:①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②中国的创造发明、先进制度和生产技术传入欧亚各国,促进了欧亚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①祖先的伟大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古代人很聪明;②我们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让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我们要勇于创新,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其充分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弊:①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造性;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严重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积极: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大为加强;②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③形成了比较安定的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消极:①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②皇帝专权,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出现偏颇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条件:①明朝前期社会安定、国力雄厚(主要原因);②先进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的使用;③明成祖的支持;④郑和勇于探索、吃苦耐劳。
影响:利-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②开创了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弊-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不计成本,给明朝财政造成重大负担。
①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②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③前往福建、广东剿灭倭寇,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
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②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③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①君主空前强化,不重视科技②科举制日益僵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③缺少物质基础和动力。
成果:①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②1644年4月攻入北京,明朝末帝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意义:①加强了同祖国内地的联系;②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③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背景:①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意义:①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繁荣;②推动了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影响:①人地矛盾逐渐突出,进一步开荒垦田,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②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③增加了劳动力。
①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许多人才,致使知识分子不敢过问;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原因:①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②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③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④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
内容:以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从而揭示了分明构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3)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采用公元纪年。
(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是因为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1、文件:1951年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办法的协议》,和平解放。
(2)主要战果:五战五捷,把美国侵略军赶回“三八线月,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6.“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根本原因);②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5.意义:(1)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2)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3)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一、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原因、发展重点是什么?取得哪些主要成就?结果和意义是什么?
4.主要成就:“一桥”: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二铁”:建成宝成、鹰厦铁路;
“三公”:新藏、青藏、川藏公路通车;“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1)原因:土地改革后,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二、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方式分别是什么?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三大改造完成时所有制发生什么变化?有什么意义?
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失误一:发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炼钢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集体劳动、统一分配。)
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3年,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1.思想基础:针对“两个凡是”方针,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决策: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实际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2.结束: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
4、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历史冷知识网站,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开始:1984年10月,通过《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2.措施(内容):(1)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意义/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政策措施(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作用、影响:设立经济特区,有利引进投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过程:(1)1980年4个经济特区------1984年14个沿海城市-----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以后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
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40年的改革开放表明(给我们的启示):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坚持改革开放。
(2)十三大(1987年):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2)党的以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①.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③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④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20世纪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三个30年的探索发展之路:1919民族觉醒——1949民族独立——1979民族振兴——2009民族崛起。
2、印度民族大起义导火线、印度民族大起义起义:1857年,印度土兵首先起来反抗英国殖民者,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最终起义失败。
8、联系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1851~1864年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比较它们的异同?
相同点:都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都显示了人民勇于抗争的反抗精神;都以失败告终,都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等。
(2)消极: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2)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大量资本)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③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4.美国内战爆发:南方7个州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8.美国内战转折点:林肯政府在1862年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两个重要法令,
11.美国内战影响: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参加北方军队。
14、对林肯的评价: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与景仰,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四、英法美都通过资产阶级改变国家的性质,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但三国在体制上表现又各不相同:
5、结果: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成立和巩固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权,为明治维新运动提供了保障。
2、明治维新时间: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 明治维新 ”。
(1)积极影响: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择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2)消极影响:日本改革保留了大量的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8、日本从“锁国”到“开国”,进而主动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历史性转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历史启示?
③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逐步废除旧制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2、第二次工业含义: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
(5)1913年,美国企业家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汽车价格大大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次工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出现了垄断组织,开始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
(4)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平时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贡献。
①: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运动高涨(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派:辛亥)
1.人口增长:工业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2.大众教育: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3.城市化:工业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1. 牛顿:英国科学家,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在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代表作有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代表作有《物种起源》。
1.巴尔扎克: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人间喜剧》系列小说,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
2.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的镜子”,他的作品中一方面深刻揭露了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宣扬道德上的博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1.贝多芬:德国天才作曲家,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富有感染力。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2.梵高:荷兰(国籍)杰出画家,他的《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在两次工业的推动下历史冷知识网站,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
5“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本句中的“火药桶”指的是巴尔干半岛,“一粒火星”指的是萨拉热窝事件。
6.一战转折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造成交战双方共70多万人的伤亡,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1)这场战争历时4年多(时间长),先后参战的国家共计30多个(范围广),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 000多万。
2.过程:1917年3月,发生“二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建立了二月临时政府。
3结果:二月后,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与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其中,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但临时政府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2)二月没有解决的社会矛盾,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公开群众。
7.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主要内容: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 ,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9.十月意义:十月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为中国提供了先进的理论。
10.根据的发展进程分析,“的第一阶段”和“的第二阶段”分别指哪次?性质分别是什么?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对德国领土、军事、、赔款、殖民地等问题做出了规定。
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规定陆军人数不得超过10万。
战胜国还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与其他和约共同构成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这就是“凡尔赛体系”。
(1)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
(2)《九国公约》的影响: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历史知识大全初三。
(2)历史认识:帝国主义实行的是实力外交,半殖民地的中国实力弱小,外交上无独立可言,任人摆布。“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青年学生要牢记国耻,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新经济政策实施:为改变“战时主义”政策,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7、.新经济政策意义: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经济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从基本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3)苏联:1922-1991年,指的是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后的简称,1991年苏联解体。
2.工业化成就: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
1.1936年读历史的书,苏联公布了新宪法,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新宪法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体制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3.影响: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3)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4.结果:英国殖民政府发布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5.意义: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1)爆发: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突然暴跌,一场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美国以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3.经济大危机表现: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调整农业政策: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通过投资兴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社会福利: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6.罗斯福新政局限性: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7.经济危机的启示:我国经济建设不要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过快,而应该有长远目光,致力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和消费水平。
学习他在面对危机与困难时表现出的学识、胆略与才干,学习他身残志坚的伟人风范。爱国救民,不屈不饶,乐观自信,改革创新的精神。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意大利,国内经济衰退,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2.建立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党徒向首都罗马进军,法西斯政权在意大利建立起来。
4.意大利法西斯暴行: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宣布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1)德国法西斯形成标志: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建立了法西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1、日本法西斯政权背景: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也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危机。日本统治集团迫切要求强化国家政权,转移国内人民的视线并从对外战争中寻找新的出路。
2、日本法西斯形成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1)东方战场爆发:1937年七七事变后历史知识大全初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以“闪电战”方式突袭波兰,英、法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苏联军民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线日,日军偷袭美国国海军基地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1)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它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的正式形成。
(2)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作用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协同作战,战斗力增强,逐渐扭转战争形势。
(2)时间、人物: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波茨坦会晤,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苏联也参加对日作战。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2)以反法西斯力量胜利而宣告结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拯救了世界文明历史冷知识网站,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八、中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中国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4.冷战开始: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出台,它标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军事上:1949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6、冷战局面基本形成:1948年“柏林危机”爆发。德国为“联邦德国”和“德国”。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7.两极格局形成标志: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10.冷战的教训:冷战只能加剧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抗既不利于双方利益,也不利于世界和平。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二战后,西欧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其主要特征是全球化和信息化,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日本崛起的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大国的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共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改革中必须坚持求实与创新。
4.发展: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其可以缓和阶级矛盾。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1949年,苏联同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斯大林按照__苏联模式__对东欧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2、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赫鲁晓夫在批判斯大林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发动垦荒运动;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但是,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建设,使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军事同美国抗衡,但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3、巴尔戈乔夫改革:1988年,巴尔戈乔夫实施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制,倡导“公开性”和“多元化”,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2、东欧剧变表现:在短短的两三年里,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上,实行议会制和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特点:成员广泛,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民;由亚非国家自己组织举办,无帝国主义国家代表参加。
5.“万隆精神”:指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历史知识大全初三,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6.意义:万隆会议是第一次亚非会议,它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1.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最终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部分主权。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3、20世纪七八十年代,独立运动向纵深发展。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世界殖民体系也最终瓦解。
4.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以联合国名义派出的武装力量,被人们称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5.作用:联合国对减少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如:1999年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的轰炸;2003年伊拉克战争等。
2.地区冲突、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如:“9·11”事件等。
1、多极化趋势表现: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历史知识大全初三、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1)发起:20世纪50年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3)意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1)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3、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终结,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3.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涌现出不少杰出的女性。
4.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1)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版权说明:文章素材来源于网络,由公众号:中考(ID:zhongkao010)整理编辑;转载时请在文首及文末注明文章出处。商务合作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商务合作”读历史的书。
温馨提示:在浏览“初中历史7-9年级下册《全册预习提纲,超详细》!”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问题历史冷知识网站,该内容由用户上传,目前的状态为内容正在审核中。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