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下载历史历史记录qq浏览器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7-28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20世纪50年代组建的中国戏曲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和民族美术研究所的基础上逐步合并扩充建立起来的。1973年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1975年该机构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1978年改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1980年10月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艺术研究院72年发展史,大致可划分为“初创和早期阶段”“过渡阶段”“建设阶段”“发展阶段”。
中国艺术研究院最早的前身是中国戏曲研究院。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简称“第一次文代会”)召开,其间马少波建议中央成立戏曲改革的领导机构和研究、实验机构。[1]会议闭幕前,周恩来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建立戏曲改革领导、研究、实验机构的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成立。文化部成立后,该委员会划归文化部。11月3日,中华全国戏曲改革委员会改称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是全国戏曲改革工作的领导机构。1951年3月,文化部将戏曲改进局的部分人员调出,组成艺术事业管理局;同时决定成立中国戏曲研究院,由文化部党组成员兼戏曲改进局党总支马少波和曾任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平剧研究院院长的罗合如负责筹建工作。其间电脑下载历史,两位负责人受到周恩来的接见。据马少波回忆,周恩来谈到成立艺术事业管理局是为了加强对包括戏曲在内的各项艺术事业的管理,组建中国戏曲研究院是为了加强全国戏曲研究工作,带动全国戏曲研究的开展和其他艺术门类研究机构的组建。[2]
1951年4月3日,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梅兰芳任院长,程砚秋任副院长,马少波任副院长兼党总支,罗合如任副院长兼党总支。成立大会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街大众剧场举行。主席亲笔题写院名并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周恩来、彭真、陆定一、郭沫若和茅盾等也分别题词。成立大会上逐一进行了宣读和展示。
“推陈出新”原是于1942年为延安平剧研究院成立所作题词。据马少波回忆,他曾于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期间当面请教“推陈出新”的含义。认为:“陈”者旧也,过去的事物都叫旧,也就是所谓传统。传统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要改革。“推”字可作推开、推掉、推翻解释,也可以解释成推崇、推动、推进。对于旧的传统剧目要具体分析,其中性的精华要推崇、推动、推进;封建性的糟粕要推开、推掉、推翻。[3]
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后仍在戏曲改进局原址——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南夹道63号小红楼办公(1956年迁至朝阳门外白家庄;1958年8月迁至东四八条83号,即现在的东四八条52号)。人员是在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的基础上,经过调整组成的,包含原戏曲改进局的行政、财会、图书资料、剧目编审、艺术研究部门及下属戏曲实验学校、京剧研究院、大众剧场、新戏曲书店、新中华评剧工作团、新中华秦剧工作团、新中国实验京剧团、曲艺实验工作团等单位[4]。1953年2月,为了加强领导和业务工作力量,文化部调张庚等45人到中国戏曲研究院工作,并增补张庚为副院长。1954年12月,文化部将中国戏曲研究院及所属单位划分为四个独立单位,即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评剧院、中国戏曲学校。中国戏曲研究院调整后的班子成员为:院长梅兰芳,副院长周信芳、程砚秋、张庚、罗合如、马少波。
1957年“反右”和1958年“”后,业务工作基本停顿。1958年10月,中国戏曲学院成立,与中国戏曲研究院合署办公,并从中国戏曲学校调入部分业务干部和教员充实办学力量。张庚任中国戏曲学院院长,晏甬任副院长。1961年1月,中国戏曲研究院撤销建制,并入中国戏曲学院,梅兰芳任院长,张庚、晏甬、罗合如任副院长。1964年1月1日,中国戏曲学院停办,中国戏曲研究院恢复建制。
1949年11月,根据中央宣传部的决定,吕骥、李元庆、李焕之、李凌、缪天瑞、张洪岛等赴天津筹建中央音乐学院,并设立研究室。1950年5月,研究室扩充为研究部,李元庆任主任。1954年3月27日,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成立,李元庆、杨荫浏任副所长。1958年5月,文化部决定将中央音乐学院附属的民族音乐研究所改为独立研究机构,划归艺术局领导。1959年5月,民族音乐研究所更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5]1961年1月,该所重新划归中央音乐学院,3月任命杨荫浏为所长。1964年,中国音乐学院成立,中国音乐研究所划归该院。
为了团结老艺术家,研究和发展传统绘画,1953年5月,中央美术学院筹建中国绘画研究机构。6月,文化部美术处蔡若虹起草了《中国绘画研究所实施方案》。1954年,为了强调对民族艺术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绘画研究所更名为民族美术研究所。4月15日,任命黄宾虹为所长,王朝闻为副所长。1958年,该所划归文化部领导,更名为中国美术研究所。[6]1961年,重新划归中央美术学院。11月,朱丹任所长。
1958年,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曾召集欧阳予倩、李元庆、王朝闻等商议成立“中国艺术科学研究院”,后因“反右倾”等运动而未果。[7]
初创时期,“一院两所”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剔除封建糟粕,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承担创作演出、理论研究电脑下载历史、人才培养的职能,在研究中兼顾民族艺术普及,重视资料建设,确立史论研究的工作重点,并承担对外文化交流任务。
在学科建设方面,1956年,人文社科研究被纳入国家规划。经过两年多的讨论和修订,1958年7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修正草案)》。[8]该规划将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规定了1956至1967年应当关注的问题和计划完成的著作。由于历史原因,此规划并未正式公布。但是,艺术学领域的多项工作已按规划循序进行。多部具有学科奠基作用的学术专著相继撰写或完成,如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初稿撰写于1958至1961年,中国戏曲研究院编著的《戏曲艺术概论》初稿于1960年完成,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于1963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李纯一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第一分册)于1958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杨荫浏所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和中册分别于1964年、1966年由音乐出版社出版,李元庆主持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一至五编及参考资料15种于1959年底完成340万字的初稿,中国音乐研究所编的《民族音乐概论》于1964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等等。其中多项工作由“一院两所”牵头并承担重要的编撰任务。这些工作汇聚了当时艺术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也是20世纪70年代文化部筹建艺术研究机构时期学术队伍的主要来源;同时,他们的工作对于80年代以后艺术学科快速复苏并蓬勃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初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艺术表演团体、院校、科研部门、文艺协会和出版单位的日常工作和艺术活动均告中断。1969至1972年,“一院两所”人员先后赴位于河北怀来县黑土洼、河北宝坻县南清沟、天津静海县团泊洼等地的文化部“五七”干校。1972至1975年陆续回京。
“”期间,在北京的文艺机构人员下放。文化部“五七”干校中包含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美术研究所及各文艺协会的业务和行政人员。1972年前后,下放干部逐步返京,为了妥善安置艺术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系统规划此后工作,1973年4月16日,国务院文化组成立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苏一平、郭汉城和贾霁任负责人。同期,中国音乐研究所并入艺术研究机构。1973年起,艺术研究机构陆续迁入前海西街17号恭王府内。
成立艺术研究机构的另一个背景是,需要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对当时已有的《中国戏曲通史》《民族音乐概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戏曲艺术概论》《中国电影发展史》《中国舞蹈史》《中国话剧史讲义》《中国美术史》等文稿进行检查、批判、修改、重写。
《中国电影发展史》与《中国线日,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在《国务院文化组艺术研究院工作草案》中阐述了建立艺术研究机构的重要性,提出了方针任务、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研究范围、存在问题及建议。1974年5月,中国美术研究所脱离中央美术学院,同艺术研究机构中的美术研究室合并。1975年,原中国戏曲研究院人员归入戏剧曲艺研究室,归属筹建中的艺术研究机构。
1975年2月27日历史记录qq浏览器,经国务院批准,艺术研究机构正式定名为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3月29日,召开全所职工大会,袁水拍、朱德林、苏一平、罗光达为所领导小组成员。
1975年6月4日,文化部核心小组批准了文学艺术研究所上报的《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的方针任务》的报告。报告中拟定的建所方针为:以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纲,坚持文艺为工农兵、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学艺术服务。其任务为:认真、及时地完成中央负责同志和文化部交办的各项任务;编写论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著作电脑下载历史,以及各类文艺理论;批判地总结文学艺术遗产;做好文艺知识普及读物的编写工作;加强图书资料的科学管理;培养造就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等等。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下设办公室、业务处、顾问室、样板戏研究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组、文学研究室、戏剧曲艺研究室、电影研究室、音乐舞蹈研究室、美术研究室、编译室、文艺图书资料馆电脑下载历史,干部总数为241人。
1975年12月,圈阅批准了文化部《关于创办五种全国性文艺刊物的请示报告》。根据报告,《人民戏剧》《人民电影》《人民音乐》《舞蹈》《美术》五种全国性文艺期刊于创刊。这五种文艺刊物的编辑部设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艺术局、电影局参与领导。
需要说明的是,自1973年艺术研究机构筹备组成立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人员变动频繁。“”初期各文化机构瘫痪,因此干校人员回京时,许多人都归并到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所。后来,随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协会逐渐恢复,不少人又返回原单位电脑下载历史。这期间,吉联抗、傅雪漪、蔡若虹、向延生、应时华、陈飞龙、沈达人、阿甲、刘厚生、许翰如、阎振纲、林冠夫、高远、鹏、孙幼兰、张庚、叶林、舒模、吴晓邦、马彦祥、贺法方、张佩吉、叶勤、葛一虹、张洁、王安魁、华夏、毕克官、郭明达、赵琦、英韬、董锡玖、纪令仪等几十人相继调入(蔡若虹、吴晓邦、阿甲、任桂林、华君武、袁文殊、陶钝等人于1979年调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各协会等机构工作)。
本时期,文化部系统原处于分散状态的戏曲、音乐、美术、舞蹈、电影等科研机构和人才资源实现了整合,搭建出一所初具规模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
1978年7月,文学艺术研究所与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合并,成立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兼任院党领导小组组长、院长,冯牧任院党领导小组第一副组长、第一副院长,苏一平任兼副院长并主持工作,担任副院长的还有张庚、王朝闻、郭汉城、白鹰(1982年黎辛任副院长),杨荫浏、马彦祥、葛一虹、王曼硕、胡蛮、罗合如任院顾问(1980年7月增补周汝昌为顾问)。
1980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更名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简称“艺研院”)。
1986年11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兼任院长,李希凡任常务副院长,刘颖南任兼副院长,冯其庸、薛若琳任副院长(1988年12月陆梅林任副院长)。1996年11月,曲润海任常务副院长。
早期的中国戏曲研究院集研究、教学和创作演出于一体。与之不同,新组建的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侧重于学术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科研工作获得长足发展,各门类艺术研究所在原有基础上陆续组建,各学术期刊接连创办,一批重大学术成果也相继推出。
1979年,在原《红楼梦》校注小组基础上成立红楼梦研究所,冯其庸任所长;1980年,在原电影研究室基础上成立电影研究所(1983年并入中国电影资料馆,成立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鲁勒任所长;1980年,在原编译室基础上成立外国文艺研究所,陆梅林任所长;1980年,在原舞蹈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舞蹈研究所,吴晓邦任所长;1981年,成立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室(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马文所),艾克恩任主任;1982年,在原话剧研究室基础上成立话剧研究所,葛一虹任所长;1986年,成立曲艺研究所,沈彭年任所长(创办时期,侯宝林曾任曲艺研究所筹备组组长);1986年,筹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1990年正式成立,陆梅林任所长;1988年,成立中国定位法舞谱应用科学研究中心(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舞蹈研究所),武季梅任主任。1990年,撤销外国文艺研究所,成立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1993年,成立中国文化研究所,刘梦溪任所长;1993年,成立艺术科学研究所、企业文化研究所、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室(均于2001年撤销);1994年,成立比较艺术研究中心(2001年撤销,人员并入美术研究所)。2001年,建筑艺术研究室改为建筑艺术研究所,顾森任所长;2001年,摄影艺术研究室改为摄影艺术研究所,朱宪民任所长。
这一时期,行政部门也进行了调整。1987年1月历史记录qq浏览器,业务办公室改为科研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改称行政处,基建办公室改称基建处。1988年6月,保卫科改为保卫处。1988年9月,成立计财处(1995年5月更名为财务处)。1991年2月,成立工会。1995年2月,老干部管理处改为离退休干部处。1997年2月,设纪检监察办公室。
在特定历史阶段,为适应市场化改革需要,还创办了院直属企业中国艺术研究院科技开发总公司(1988)、附属企业北京启明艺术公司(1991),以及企业管理处(1992)、企业文化研究所(1993)和文化艺术市场研究中心(1994),一些研究所也相继创办企业。
受文化部委托,早在1979年,文学艺术研究院已开始制订全国艺术研究五年规划(1980—1985)并筹备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为此,从戏曲、音乐、美术、舞蹈和外国文艺等科研部门抽调人员赴东北、西北、华北、华东进行调研。1982年,副院长张庚、白鹰出席“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六五’课题规划会议”,为艺术学科争取到“单列学科”的地位。1983年在“全国艺术研究规划会议”(长沙)期间提出了《中国戏曲通论》《中国美术史》《中国话剧史》《电影美学》等研究课题,并被纳入国家“六五”规划项目。此后,便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职务。这个时期也是艺术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从事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挖掘、抢救、整理民间艺术资源和优秀文化遗产。在“十部文艺集成志书”中,《中国戏曲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志》的总编辑部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编纂工作于1980年启动,艺研院进行了长期的投入,前后有大批学者、行政和资料管理人员参加。志书的编纂出版,对于我国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全国各地的文化建设也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在本时期获得突破和发展,文学艺术研究院成为我国第一批硕士、博士授予单位之一。1978年初,为了培养各门类艺术研究人才,改变文艺研究界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状况,由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招生,学制三年,计划招收中国戏曲史、戏曲理论、中国音乐史、音乐理论、民间音乐、中国美术史和美术理论七个专业的研究生,并成立研究生班。10月,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成都设五个报名点和考点,全国共592人报考。1979年2月,录取研究生39人,代培生2人,共41人。1981年,研究生班更名为研究生部,研究生教育的各项制度,如招生制度、导师制度、学位制度等逐步完备。1989年,研究生招生由初期的三年一招改为一年一招,同时扩大了在职人员进修教育的规模。
从1978年文学艺术研究院成立到整个80年代,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发展史上的鼎盛期,成果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方面,在全国发挥着明显的引领作用。90年代,市场化改革对人文艺术学科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艺研院以传统艺术史论研究为主要学科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
21世纪初,中国艺术研究院对机构组织、人事制度和科研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逐步确立了以艺术科研为中心,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2002年9月,中国艺术研究院由恭王府迁至惠新北里甲1号,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本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或联合举办了“世界儒学大会”(2008至2017年,举办八届)、“两岸汉字艺术节”(2010至2019年,举办九届,2020年更名为“两岸汉字文化艺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论坛”(2017)、“东方与西方——梅兰芳、斯坦尼与布莱希特国际学术研讨会”(2018)等高端学术论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传统色彩学术年会”“中国艺术乡建论坛”“全国城市雕塑高层论坛”“王朝闻学术讲坛”“杨荫浏讲坛”“青年文艺论坛”等系列学术活动,密切关注文化艺术领域的学术热点与理论前沿,通过多角度的交流与对话,得到了学界的广泛支持。
2022年10月,周庆富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2023年4月,兼任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负责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积极推进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工作,建筑工程质量整治工作加快步伐。全院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主责主业历史记录qq浏览器,加强统筹谋划,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两个结合”研究,开展新时代主题创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几代学人砥砺奋斗,经过72年发展历程,形成了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艺术智库建设、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等方面的综合性事业发展的格局。未来,作为国家级综合性艺术研究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将以更饱满的热忱和更优异的成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