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中文资讯台直播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历史图片素材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10-17
驻守在“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上的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气象台,前身是人民空军历史上首批组建、首个开始观测记录的气象台。
1946年3月1日,我党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联军航空学校(即东北老航校)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在战争废墟上创办。
航校成立之初,用于保障飞行训练的气象信息只能依靠收听气象广播来获取,渠道十分有限。气象保障对飞行训练而言不可或缺,只有充分掌握天气情况,才能降低风险、保证飞行安全。
1948年10月,航校从冀东来的14名女学员中抽调8人,加上航校原工作人员,共12人组建气象班。由于当时条件艰苦,教学没有现成的讲义、教材,教员就一边编写一边油印,保证上课急需;缺少训练器材和纸质资料,学员就到日军留下的废品库中翻找,维修安装后再进行使用。当时,学员们在废品库里找到一些气象观测记录簿,但数量极少,不舍得用,练习记录时都将数据记在废纸背面。就这样经过8个多月的刻苦努力,学员们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毕业。老航校以这批学员为骨干组建了人民空军成立前的首批气象台。
1949年7月1日,党的生日这天,气象台首任台长陈桂荣(女)郑重地在日军遗留的观测记录簿“记事”一栏上,写下“本台今日开始观测”。至此,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时期、人民空军历史上首本气象观测记录簿诞生了。
在随后的70余年里,气象台一代代官兵连续累计记录留存了,包括定时地面观测记录、天气图分析资料、测风测雨和空中探测资料等各类气象观测资料,共计110余种、5800余册,是全空军气象台中保存各类资料种类最多,数量最大,记录年代最长的台站。这些24小时不间断的观测数据,不仅是老一辈气象人从零起步历史图片素材、敢开先河的见证,也是一代代气象官兵心血的凝结;不仅是宝贵的红色资源,也是不竭的精神富矿。
来之不易,保存更难。由于质地脆弱、耐受性差,再加上虫害、霉菌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这些纸质气象资料极易受损,微观上表现为聚合物结构降解,宏观上表现为纸张颜色泛黄、变脆和强度降低。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兼具历史价值和实用价值的气象资料,气象台官兵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他们在气象台内腾出避光、干燥房间,专门用于存放气象资料;购买铁制密集柜,用以隔离灰尘和预防虫蛀,减少外界环境因素对气象资料的影响;购置恒温控湿机,始终将温度控制在16℃-20℃、湿度控制在50%-60%,创造最适宜纸质资料存放环境……
每一次搬运、摆放或者查阅,官兵都会认真清洗双手,戴上棉柔手套后再去触碰;发现褶皱纸张时,官兵会精心对其进行抚平、烫熨;每次离开时,官兵都会反复检查维护设备参数,确认门窗是否关严、关好。
2019年10月,伴随着“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旧址”被批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气象台内完整保存的气象资料也从连队传家宝变成了文物。当人民空军历史上首本气象观测记录簿——《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1949年7—9月)》,出现在庆祝中国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之“人民空军东北老航校历史展览”中时,众人惊奇地发现:它虽历经70余年岁月洗礼,但内部纸张平整,其上字迹依旧清晰可见。
2023年6月1日凤凰中文资讯台直播,东北老航校开学纪念日,17名老航校先辈子女走进气象台。当气象台第三任台长齐秀芬(女)之子魏齐庚,在《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1950年1—3月)》中,发现其母亲在上面记录的气温、湿度、风速、风向、能见度等气象数据时,激动不已。
这些年,随着装备更新换代,气象台官兵能够观测的范围越来越广,能够记录的参数越来越多,很多老一辈气象人面临的观测难题,如今都成为过去式、变成了历史。但他们那些成为文物的气象资料是历史时期驻区气候情况的总结呈现,是官兵研究分析天气特点规律的直接依据。
为长久地将历史资料“传”下去,真正让气象文物“活”起来历史图片素材,气象台官兵再次行动:将1949年至今的几千本气象资料,按不同年份、不同观测类别有序分类,逐页扫描导入多媒体查询机中形成“电子书”。电子书录入成功后,可最大程度减少纸质气象资料翻阅次数,让官兵更快速、精准地搜索到所需历史气象数据,最大限度发挥气象文物使用价值。
气象台仅有官兵30余人,然而气象资料却有几千册、几十万页。一页一页地翻阅、拍摄,再导进电脑,而后录入……纸质资料变成“电子书”工程浩大,既耗时又枯燥。但官兵们只要不值班、有空闲,就会主动参与到录入工作中。
气象台观测填图班观测填图员、下士姜宇航,刚来到气象台时,不太能理解为什么台里总是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整理老旧资料。直到有一次,姜宇航同班长一起保障跨昼夜飞行训练凤凰中文资讯台直播。驻地夏季易有对流云,常出现雷暴、冰雹、短时降雨等,天气变化较快。
那天,临近飞行训练天空突然阴云密布,没一会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姜宇航独自嘀咕:“多半是飞不了了,要不要建议待命,推迟进场?”然而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当姜宇航一转身,却发现他的班长稳坐观测工作平台前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没有一丝慌乱。上前一问,姜宇航才知道,班长几天前就查询了老气象资料记载的往年同时期气象数据中国历史朝代时间轴,并结合数据分析了当前天气发展趋势,最终判定:本场会有短时降水,但不会影响飞行训练。果不其然,没过多久,雨停了,天空逐渐放晴历史图片素材,适宜飞行。随后,各保障单位官兵陆续进场历史图片素材,战鹰按计划起飞。
“得益于这些老气象资料,给我们研究机场周边气候变化提供依据,同时也潜移默化影响我们形成累积气象数据的习惯。”姜宇航说。
近年来,该气象台官兵努力钻研业务、精准预报天气,多人被空军评为“连续两百班无错情”优秀观测员,被战区空军评为“连续百班无错情”优秀观测员,多次在上级比武中折桂;官兵在各级气象刊物累计发表理论、研讨文章50余篇,多次获战区空军优秀气象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一代代气象台官兵守护老气象资料的同时,也在不断续写这本厚重的气象观测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战鹰高飞远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