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最全大事年表查看所有历史记录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
信息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23-09-28
泛非主义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是非洲人民反殖斗争和美洲黑人反对奴隶制,反对白人种族主义斗争的产物。美国黑人沃斯特和布利登博士首先提出美国黑人和非洲人民共命运的思想。西印度群岛黑人马钉德拉尼提出“非洲人的非洲”。1897年特立尼达律师亨利·西尔威斯特·威廉斯建立非洲协会。
20世纪初,泛非主义理论与黑人斗争实践结合历史最全大事年表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形成有组织的泛非主义运动。1900年7月23日,在亨利·威廉斯的倡导下,来自美国、西印度群岛和非洲的57名代表在伦敦举行第一次泛非会议。会议讨论全世界黑人境遇问题,主张黑人享有白人一样同等权利,抨击南非布尔人的种族歧视政策。决定将“非洲协会”改为“泛非协会”,由沃斯特任主席,亨利·威廉斯任总。创办机关刊物《泛非》月刊,刊头口号是“自由与光明”,宣扬泛非主义思想。
一次大战后,在美国黑人学者威·杜波依斯的积极推动下,泛非主义运动日益活跃。1919年至1927年先后在巴黎、伦敦、里斯本、纽约等地召开四届泛非大会。
二次大战后,泛非主义运动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结合,发展成为非洲的群众性运动。1945年10月在曼彻斯特召开第5届泛非大会,200多名代表主要来自非洲。
1974年第6届泛非大会在达累斯萨拉姆召开。大会决议将5月25日定为“泛非日”。泛非主义运动为唤起民族自决,推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促进团结和统一作出了贡献。
晚8时,中国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主义小组的代表12人,他们是:、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烬美、邓恩铭、李达、李汉竣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参加会议的还有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也出席了会议,会议原定由陈独秀主持,因陈未能出席,遂推举张国焘主持会议,与周佛海任记录。
张国焘向大会报告会议的筹备经过,说明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会议应当具体讨论和解决的各种问题,首先是制定党的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马林、尼科尔斯基在会上先后讲话,由李汉竣刘仁静即席翻译。代表们商讨了这次会议的议程和任务。
7月30日,一个法租界的侦探闯进会场,环视一周后说“我找错了地方”,便匆匆退出。代表们迅速离开会场,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了会场,结果扑了空。会议中止。当晚代表们决定:大会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举行。陈公博和国际代表马林、尼科尔斯基等没有参加南湖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党第一个纲领。纲领共15条,主要内容:
(2)提出党的基本任务和最终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采用无产阶级历史最全大事年表,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家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联合第三国际。党纲明确提出:“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主义,承认社会力我党的首要政策。”
(3)对入党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党员的活动原则和党的组织原则:申请入党者首先必须接受我党党纲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的党员,在加入我党之前,必须断绝与我党纲领背道而驰的党派和集团的一切联系;然后,经一名党员的介绍。经过申请人所在地的委员会至少两个月的考察,再经多数党员的同意后,方能吸收为正式党员;如果其所在地有执行委员会,应经执行委员会的批准,才能吸收入党。党纲规定:“在党处于秘密状态时,党的重要主张和党员身份应保守秘密。”强调党员不经党的特许,不得担任政府官员或国会议员。
(4)对党的各级组织机构的形式、职权和相互关系做了规定:党中央的领导机构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党员人数超过500,或同一地方设有5个委员会时,应成立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会议委派10人组成。如果上述要求尚不具备,应成立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党的地方领导机构是地方委员会,有5名以上党员的地方应成立地方委员会。不到10人的地方委员会,只设1人;超过10人的应设财务委员、组织委员和宣传委员各1人;超过30人的,应从委员会的委员中选出一个执行委员会。委员会的成员经当地委员会介绍,可以转到另一个地方的委员会,中国党的第一个纲领表明,中国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以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完全新型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党的第一个决议《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组织工人阶级,大力发展工会组织,引导工人运动向着党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决议规定要加强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一切中央的或地方的出版物,都必须符合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一切中央的或地方的出版工作,都应该接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管理。在所有产业部门成立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使他们认识到成立工会的必要性,并使工人学校逐渐发展成党的中心机构。在斗争中,在反对军阀官僚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的自由中,对现有政党采取完全独立的政策,以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决议最后规定,中央委员会应定期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
大会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关——中央局,推选陈独秀为中央局,张国焘为组织主任,李达为宣传主任。中国党宣告正式成立。
,董必武,周佛海,何叔衡,李达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张国焘,王烬美,邓恩铭,马林,包惠僧,陈潭秋,李汉俊,刘仁静。
1961年7月23日,尼加拉瓜爱国组织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尔巴成立。创始人是卡洛斯·丰塞卡·阿马多尔、西尔维奥·马约尔加和托马斯博尔赫·马丁内斯。首要目标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索摩查政权。
60年代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在尼加拉瓜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根据地,但遭受严重挫折。60年代末,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一系列文件,如《人民争取权益的纲领》、《先锋队章程》、《关于路线年代初,积蓄力量,武装斗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农村群众组织与城市工人运动相联系。在城乡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
1975年,内部在战略战术上发生分歧,形成三派:持久人民战争派,坚持山区游击战;无产者派,主张在城市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起义派,主张实行全国城乡群众武装起义。1976年11月,许多被俘或牺牲,卡洛斯·丰塞卡阵亡,游击队损失惨重。次年5月,人数最多的起义派发表《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争取桑地诺人民胜利的军事总纲》,阐述阵线的纲领路线,指出阵线性质是尼加拉瓜被剥削、被压迫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及其同盟军农民的先锋队,以马列主义和桑地诺思想为指导思想;任务是进行民族解放斗争和社会解放斗争;对象是索摩查家族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和小资产阶级。
1979年3月,阵线内部在思想上、组织上和军事上实现统一,三派联合组成全国领导委员会。5月组织和发动全国起义,7月17日,推翻索摩查统治,建立以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为核心的民族复兴政府。新政府开始全面变革,尼加拉瓜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
美国于1972年7月23日发射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简称ERTS。两年后改称为陆地卫星(Landsat)。
此后,于1975年起,相继又发射了陆地卫星2至陆地卫星5共四颗。由于这种卫星所载传感器有成象精度较高、覆盖面积大、时间和光谱分辩率的优越性等特点,陆地卫星的图象资料广为世界各国所利用。
我国“七五”科研项目的大部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信息源,基本上采取陆地卫星图象资料和数值信息做为素材。由于其图象的科学性比较可靠,又具一定的经济性,在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都建立了地面接受站以利适时接收资料(无须从美国订购图象)。
自从该卫星上天之后,遥感估产、遥感渔业以及遥感探矿等便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七十年代末期,美国对苏联小麦的遥感估产,其精度达到94%,并轰动了整个世界,因而掀起了遥感热,这都与陆地卫星图象资料直接相关,故而,遥感学界称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是航天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苏联解体后出现了15个独立的共和国,南斯拉夫一分为五,随后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也一分为二。捷克和斯洛伐克的由来已久。从1918年10月28日这两个民族组成共同国家起,斯洛伐克民族就失去了独特性。斯洛伐克地区成了工业发达的捷克统治和剥削的对象,两者经济发展程度日益不平衡,差距越拉越大。在70年代胡萨克当政时期,整个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斯洛伐克原先贫困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但两个民族间的矛盾并未得到线年底,这个联邦国家政局发生剧变后,两个共和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便更加突出读取浏览器历史记录。1990年初,在斯洛伐克要求下,两次更改国名,最终确定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同年8月,斯洛伐克政府提出了同联邦政府分权问题。1991年1月,联邦政府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改革方案,推行私有化,全面放开物价。由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共和国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因此这一政策的消极面在斯洛伐克更为明显。争取斯洛伐克运动主席梅恰尔说:“我们受到经济崩溃的威胁,斯洛伐克将走自己的道路”。1992年6月5日至6日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举行了大眩这是这个国家自1989年11月政局剧变后举行的第二次大选,有41个政党为联邦议会人民院和民族院的300个议席和两个共和国民族议会的350个议席进行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是,在捷克共和国,以联邦财政部长克劳斯为首的公民党得票最多,在联邦两院和本国议会获得了1/3的选票,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斯洛伐克共和国,以前总理梅恰尔为首的争取斯洛伐克运动也独占鳖头,在联邦议会中得了1/3的选票,成为第二大党。大选后,获胜的两大政党主席克劳斯和梅恰尔就组阁问题举行了4轮会谈均无结果。面对两党严重对立的情况,7月2日哈韦尔总统任命了联邦政府。但这个政府仅向联邦议会提出了一个为期3个月的施政纲领,这实际上是为分家做准备。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共和国政府分别在7月13日和14日向本国的民族议会提出了施政纲领。克劳斯在施政纲领报告中强调,为独立的捷克国家奠基是以他为首的政府的首要任务。为此他要尽快地起草《捷克共和国宪法》。梅恰尔所拟定的斯洛伐克共和国政府施政纲领把谋求斯洛伐克的主权和独立摆在最突出的地位。7月17日斯洛伐克民族议会宣布了《主权宣言》,强调“《宣言》是斯洛伐克民族主权国家的基幢。7月22日,在大选中获胜的捷克公民党和争取斯洛伐克运动举行第5轮会谈,双方在23日凌晨达成协议,同意把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分成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11月25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通过了《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法》,决定联邦共和国于1992年12月31日自动解体,从1993年1月1日起,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正式分成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共和国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至此,具有74年历史的统一国家宣告解体。
1995年7月23日,美国两位业余天文学家海尔和波普在观测人马座球状星团M70时,偶然发现了一颗新慧星。初步观测数据的计算结果使天文学家大为震撼:原来它运行于一极为特殊的轨道,其轨道面与太阳系平面几乎垂直,即它会由南向北绕过太阳再飞向太空深处,故这颗慧星将向我们提供太阳两极的物理状态和太阳系边缘这个特殊方位的原始信更力引人注目的是它那不同寻常的亮度,发现时它距地球10亿千米,而亮度已有10等,比哈雷慧星1985年回归时在相同的距离上亮250倍。后天文学家计算出当该慧星经过近日点时亮度将达到·1.7等,即比全天最亮的天狼星还要明亮,故被称为世纪末大慧星。
海尔·波普慧星果然不负众望,其形态的发展和亮度都与估计的基本相符:慧核至少经历过五次爆发,并有短而粗的尘埃慧尾。1997年1月—2月气体慧尾露面,一开始就较长,并保持两条主尾,至4月份还是如此。1997年3月23日过近地点,4月1日过近日点,最亮时达到·0.8等。
“海尔·波普”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全面利用CCD(用电子扫描系统纪录影像)技术作长时间观测的慧星,照片的素质因此获得极大改进。
世界关注的波恩气候会议,在经过艰难的谈判和交易以及无数次濒临失败的边缘之后,于2001年7月23日终于达成了为各方所接受的妥协。虽然这个结果比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后退了一步,但总算在最后关头避免了失败的命运,因而大体上还是受到国际社会的欢迎,《京都议定书》总算“得救”了。比利时能源大臣德鲁兹说:“一个存活下来的不甚完美的协议,毕竟比根本不存在的完美的协议要好。”但是,许多环保组织对波恩协议提出了强烈批评,认为京都协议被打了折扣。波恩会议是联合国气候保护公约缔约国的第六次会议。在2000年的海牙会议宣告失败,美国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之后,对于1997年各缔约国确定的在2008年至2012年世界排放二氧化碳总量要比1990年减少5.2%的目标还能不能实现、气候保护会不会流产等问题,国际社会十分关注。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该协议必须包括工业国家目前55%的排放量,并获得55个缔约国的批准之后方可生效。由于美国一家的排放量就占世界总量的1/4,它的退出便形成了对工业国家,尤其是所谓的“雨伞集团”中的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的压力。如果它们中的任何一国、特别是排放大户日本追随美国,上述目标便无法实现。而种种迹象表明,这几个国家确实想搬出美国作借口打退堂鼓。日本就在会议前态度暧昧,成为众矢之的。德国总理施罗德曾在会前亲自打电话给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呼吁他不要因为日本而造成波恩会议失败历史最全大事年表。然而,正是由于美国的退出,日、加、澳、俄手中才增加了讨价还价的筹码。波恩会议的谈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森林和生态型的农业用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可不可以计入减排指标;二是上述国家是否可以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环保的投资、购买减排指标等变通办法降低自身减排的硬指标。这两个问题也是去年海牙会议的争论焦点。在第一个问题上,走在前列的欧盟曾坚决拒绝美查看所有历史记录、日、加三国以森林存贮温室气体为借口逃避义务的企图;在第二个问题上,欧盟主张要设定变通的界限。为了争取波恩会议的成功,把日本、加拿大等国“拉上船”,欧盟在会议谈判进程中放弃了原先的立场,同意把森林等纳入减排指标的计算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等国终于就自身的减排数量作出了承诺,从而为达到55个国家批准的界限开辟了道路。波恩会议的缺陷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如许多环保组织批评的那样,折扣打得太大,减排就变成了“姿态”查看所有历史记录。据匡算,按照上述妥协的结果,到2008年至2012年,世界温室气体的实际减排量仅能达到1.8%,而不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5.2%。其二,这次会议未就监督和惩罚机制达成协议。欧盟主张要建立这种机制,日本、加拿大等国却持反对态度,显然这是与其千方百计试图逃避义务的立场一脉相承的。宣称《京都议定书》“无用”、“有错误”的美国也出席了这次会议。美国代表团负责人一面坚持对《京都议定书》的拒绝态度,一面又咄咄逼人地表示,如果关系到美国的利益,它就要干预。美国的无理态度在会场内外受到许多团体的批评和嘲讽,它显得非常孤立。波恩会议的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是,在美国反对、不参与的情况下,178个国家中的绝大多数能就一个全球性问题达成妥协,是具有突出的国际意义的。《法兰克福汇报》的社论说,没有美国这个惟一超级大国的参与也能达成协议,这绝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边缘现象。《柏林日报》的社论指出,国际社会第一次显示出,有时候没有美国事情也干得不错。波恩会议发出的信息是,国际社会、尤其是欧盟表现出了勇气,证明了他们的自主。欧盟不仅应该在气候问题上,而且也应该在实际中,显示其“新型的外交舞台上的带头作用”历史最全大事年表。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